

經歷了炎熱的夏天,人們常常食欲不振,體重有所下降,即所謂 “苦夏”。立秋這天,便要 “貼秋膘”,通過吃富含營養的肉食來補充能量。北方地區多會吃燉肉、紅燒肉,南方一些地方則有吃鴨子的習俗。
立秋時節,暑氣雖未全然退去,“秋老虎” 仍可能盤踞幾日,但天地間的氣韻已悄然轉變。清晨推開窗,不再是盛夏那種密不透風的悶熱,風里竟藏了幾分清潤。
立秋時節,暑氣雖未全然退去,“秋老虎” 仍可能盤踞幾日,但天地間的氣韻已悄然轉變。清晨推開窗,不再是盛夏那種密不透風的悶熱,風里竟藏了幾分清潤。
立秋后,夏季的熱風逐漸被涼爽的秋風取代,風吹過時已有了明顯的涼意,不再像盛夏時那樣燥熱。
晝夜溫差開始增大,空氣中的水汽在清晨遇冷凝結,附著在草木葉片等地方,形成細小的白色露珠
立秋后天氣轉涼,蟬感知到氣候的變化,開始鳴叫,也因此被稱為 “寒蟬”。
立秋,是夏與秋的過渡,是熱鬧與沉靜的交替。它帶著對夏日的告別,也攜著對秋日的期盼,在時序的流轉中,讓我們感受著自然的韻律,也懂得了順應天時、珍惜當下的道理。
立秋后,夏季的熱風逐漸被涼爽的秋風取代,風吹過時已有了明顯的涼意,不再像盛夏時那樣燥熱。
晝夜溫差開始增大,空氣中的水汽在清晨遇冷凝結,附著在草木葉片等地方,形成細小的白色露珠
立秋后天氣轉涼,蟬感知到氣候的變化,開始鳴叫,也因此被稱為 “寒蟬”。
雖然立秋標志著秋季的開始,但此時暑氣并未完全消退,民間常有 “秋老虎” 的說法?!扒锢匣ⅰ?是指立秋后短期回熱天氣,通常發生在 8、9 月之交,持續時間長短不一,有時可達半個月甚至一個月。
在古代,立秋是重要的節氣,朝廷會舉行隆重的 “迎秋” 儀式。這種儀式不僅體現了對時節的敬畏,更蘊含著對秋收、冬藏的期許,是古人順應天時、安排生產生活的重要依據。
立秋后,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降水會逐漸減少,空氣濕度降低,氣候變得干燥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“秋燥”?!扒镌铩?容易導致人體出現口干舌燥、皮膚干燥、咳嗽等癥狀。此時,人們可以多吃一些潤肺生津的食物,如梨、銀耳、百合等。
當枝頭的第一片葉子帶著夏末的余溫輕輕飄落,當清晨的風里悄悄藏起一絲涼意,我們便知曉,立秋已踏著輕盈的腳步而來。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,立秋不僅是季節輪轉的刻度,更藏著古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,在時序的更迭里,為我們鋪開一幅秋意漸濃的畫卷。